
News
最新消息
從「睡不好」到「腦退化」:陳湧仁醫學博士教你用整合醫療守住記憶力
失智症與「水腦症」等可手術處理的疾病不同,過去醫師鮮少能在發病前與患者「正面交鋒」。如今七十歲只是人生下半場的起點,活到八十並不稀奇;真正棘手的課題,從心血管與代謝疾病,移轉到大腦的退化。陳湧仁醫學博士提醒:太多個案來得太晚,我們需要把注意力前移到「可預防、可早篩、可整合」的醫療策略。
為什麼是現在?|從過度關心心臟,到看見縮水的大腦
老年醫學常見現象是心臟變大、腦容量變小。長期以來,我們把醫療聚光燈放在心臟,卻忽略了神經科的「無聲告警」。等到記憶力、情緒與行為出現明顯變化才就醫,多半已錯過黃金期。關注大腦,從今天開始不嫌早。
睡眠不是奢侈|「倒垃圾」機制啟動,失智風險就下降
深層睡眠(Delta 波)≥ 90 分鐘,大腦才能啟動「類淋巴系統」完成日常「倒垃圾」。過敏與失眠會剝奪深睡,即使睡滿 8–12 小時,腦仍可能滿是代謝物。
- 早期訊號:難入睡、睡起像沒睡、白天反覆恍神。
- 可能影響:部分患者的免疫反應會集中於特定器官,形成免疫複合體沉積或局部發炎。以腎臟為例,IgA 腎病變是免疫反應聚焦於腎小球的典型情況;當反應落在中樞神經系統時,可能出現記憶下降、注意力不穩等表現,臨床上可與失智相似。
- 臨床對照:不同退化區域對應不同表現;前額葉萎縮常見衝動、抑制力下降,行為「像被按下快轉鍵的幼童」。
不是只有情緒|荷爾蒙失衡,會把大腦推向發炎
黃體素守護腦:男性需要極低劑量護腦;女性停經後黃體素驟降,失眠、潮紅、焦慮加劇。低劑量補充可改善睡眠並延緩退化。
腎上腺 × 甲狀腺 × 腦下垂體:此軸失衡讓大腦過勞、修復力下滑。長期高壓下的「突然忘記電話」等短期記憶斷電,就是警訊。
別讓大腦「缺油」|95% 是脂肪,品質比數字重要
大腦結構高度仰賴優質脂肪與脂溶性維生素。過度「去油」只顧血脂數字,可能讓神經傳導變慢。基因(如 ApoE)影響約 10–15%,其餘多來自脂肪品質、荷爾蒙與生活型態。心與腦的平衡,才是真正的健康指標。
第二個大腦|腸腦軸與個別化益生菌,決定你吸收了什麼
腸道菌相會把同一根香蕉,代謝成不同胺基酸與代謝物:
- 過敏兒菌種錯配,易走向慢性過敏 → 腦部發炎。
- 家族風險高者,常見全家菌相同樣缺關鍵菌。
透過腸道 DNA 分析+客製化益生菌,可更精準調整免疫與腦健康。
趕在症狀出現前|把「模糊感覺」變成「可量化分數」
- 抽血指標:一般生化+β-Amyloid等風險標記。
- 代謝體(Metabolomics):一次評估約 35 項代謝指標,量化失智機率分數,適合納入每年健檢。
- 影像/核醫:MRI、PET-CT 等多為較後期確診工具。
結論:讓數據提早說話,才能用生活型態與營養策略,提前把風險往回拉。
非藥物整合方案|從今天就能做的 5 件事
- 運動劑量化:以阻力訓練+骨髓刺激為核心;長時間慢跑不等於護腦。
- 疼痛管理:慢性疼痛會消耗神經營養,及早處理。
- 深睡誘導:善用睡眠輔具/環境調整,目的在啟動倒垃圾機制,不是僅助眠。
- 精準營養:脂溶性維生素、Omega-3、特定胺基酸與優質油脂。
- 環境排毒:曾見汞中毒呈現類失智症狀,找源頭+醫療排毒後可逆轉。
你的大腦也能「微調」:新一代神經刺激入門
神經外科正從「開顱與顯微」走向數據驅動:
- 巨量資料 × AI:協助定位腦區,未來以貼片或微型晶片給予精準神經刺激。
- 腦機介面研發:透過感測+回饋訓練,輔助大腦「重啟」功能。
此為前瞻方向,臨床採用需依個案與專科評估。
家屬是主角|多專科陪伴,讓治療真正落地
失智者常無自覺,真正受創的是家屬。療程需家屬主導、醫療團隊陪伴,整合神經科、營養、社工、社區藥師與睡眠照護,並在過程中持續修正方向。
醫師總結:失智是「結果」,不是單一原因;唯有回到「土壤」──睡眠、荷爾蒙、營養、腸道、免疫與情緒壓力──整合介入,才有機會真正改變軌跡。
把風險留在診間之外,從今天開始就預備
- 想知道自己的大腦分數?預約「失智早篩 × 代謝體檢測」,把風險量化。
- 想替家人做更多?諮詢「腸腦軸與個別化益生菌」,打造專屬方案。
- 想要行動清單?加入「深睡計畫」,7 天調整睡眠,啟動倒垃圾機制。
宸曜國際醫療體系與您一起,從可做、能做、現在就做的每一步開始,守住記憶、延緩退化、照亮未來。
本文著作權屬“ 宸曜國際醫療 ”所有,未經同意不得擅自轉載或引用。
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