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「體育醫療」提高康復效果 癌症與退化性疾病患者動起來!

已更新:4月15日



文/陳湧仁醫師


運動,對某些人來說,是再自然不過的事,然而對於多數現代人,卻具有不同意義。有人為強健體魄、有人為練就線條、跟上潮流。在這個似乎「全民皆運動」的時代,習慣把日常活動與運動劃上等號,或以「健康」為前提而動,理所當然。但您知道嗎?其實「病人」比一般人更需要運動,本期專版探討「體育醫療」的方式與運用,讓民眾更了解「康復醫學」內涵。


破除迷思!年長者與體育無關?


不少人從小到大都上過體育課,從國民健康操到各項特殊運動的入門練習,進階到競技運動等各種專項。隨著年齡增長,「體育」似乎只跟為維持身材健美者或運動員有關。

除了競技目的外,體育的本質是增進個人身心靈的協調,進而提升物理性條件,達到促進健康目的。由於運動本身也伴隨著損傷,因此銀髮族或輕熟齡,自然選擇較緩和的活動作為日「運動」。為避免運動傷害與伴隨歲月同行的慢性病,有多數病患變得相對不活動,或只接受較靜態、養生的活動。其實體育醫療在醫療團隊的認知上,從過去到現在,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。以往醫師僅口號式呼籲民眾要力行「333運動」,也就是一周內至少要有3次,持續30分鐘讓自己的心跳超過每分鐘130下的運動,至於如何運動、做哪些運動,則不在重點討論範圍。

嚴格起說來,年齡愈長,愈需要重視體育。體育醫療主要根據疾病性質採取相應手段,一般以動作輕緩、運動負荷較小的散步、慢跑、太極拳、氣功、按摩、保健操等。除此之外,現在的醫療團隊,則把運動「劑量化」,根據個人的健康目標與需求,訂定體育處方,有目的性的訓練特殊肌群與心肺功能,進行針對性的改善。


New medical knowledge醫學新知


「運動醫學」與「體育醫療」的差異

運動醫學基本上有三個互相關聯的任務,分別是治療疼痛、運動傷害的治療與預防、提升運動表現與促進生活品質。一般來說,運動醫學中心幾乎僅注重運動員受傷後的修復療法,舉凡關節鏡手術、增生療法或進一步的修補手術,皆在範圍內。


體育醫療亦稱體育療法,不只是傳統復健治療或針對運動傷害的物理治療,主要透過主動運動的方式進行疾病醫治,屬於運動醫學的一部分,指病患者為配合治癒某些疾病而進行的身體鍛鍊,或運用各種體育運動方法治療創傷和疾病的學科,為提高病後康復效果、縮短療程而與藥物治療相結合,在醫生指導下,按體育處方進行定量且具有相當強度的鍛鍊。

以癌症病患來說,體育醫療可改善病患之疲憊感,增進組織修復並增加個體體內免疫細胞活性,提升治癒率。適當適量的運動,其實就是一種內生性的藥(medicine),可刺激身體內賀爾蒙與細胞激素分泌,不只促進血液回流與血管的適應,直接有效的促進受損組織修復。


過去也有研究指出,有強度的肌力訓練,也可促進各種幹細胞之生成,促進癌症患者的組織修復。「體育療法」協助患者度過化療與電療的傷害,降低醫療併發症的嚴重度,並能有效減緩癌細胞骨骼轉移導致患者的疼痛,更出人意表的是,有強度且劑量化追蹤的體育治療,並不會增加患者骨折的機率,反而能增加骨質密度,提升患者生活品質;藉由有效方法與團隊介入的模式,體育醫學已是國際新興的有效輔助療法之一。


把體育活動加入醫療處方正夯

筆者過去除了針對癌症患者進行有氧運動訓練外,也針對大肌群做漸進式的無氧訓練,患者癌症控制率增加了,治療產生的副作用也大幅降低。對於退化性疾病來說,藉由中國文化大學運動與健康促進學系蘇俊賢教授團隊協助,給予帕金森患者積極運動處方與指引,經過幾次臨床指導與訓練反饋,多數患者皆有明顯生活功能進步與病程改善。


臨床研究也顯示,用於股四頭肌的強化與訓練,能夠更有效改善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的疼痛與關節腫脹,甚至延緩退化惡化,體育療法在臨床的功效,可見一斑。


不過,體育治療並非取代現行的癌症治療,如化放療等,而是輔助標準療法的加成醫療。研究數據指出,體育醫療可有效降低50-60%癌症病患復發率或死亡的風險,不僅治療疾病,還能促進各種臟器機能恢復,對全身有積極影響,又對局部器官產生強有力的作用。民眾想進一步了解相關資訊,可洽詢專業醫療團隊與專業人員,也歡迎有志從事「體育醫療」的運動專才,踴躍加入助人行列。


Health countermeasures健康對策


體育醫療種類&方式

1. 醫療體操:徒手體操、機械體操。

2. 醫療運動:有氧訓練法-步行、慢跑、游泳、划船、球類運動、登山等。器械運動-關節練習器、固定式單車、功率單車、活動平板、練習器等。

3. 民族形式的體育醫療:太極拳、易筋經、八段錦、五禽戲、各種保健操等。

4. 按摩、牽引、懸掛:牽引-頸椎牽引、腰椎牽引、四肢關節功能牽引等。懸掛-適用於癱瘓或無力肌群的功能恢復。

5. 自然因素鍛鍊:水浴、日光浴、空氣浴等。

6. 生物反饋療法:利用現代電子儀器達到康復目的。


體育醫療適應症


神經系統疾病

因創傷、腦血管意外、炎症等所致的癱瘓,周圍神經損傷、神經衰弱等。


運動器官疾病

如骨和關節損傷及其後遺功能障礙、頸椎病、腰腿痛、肩周炎、脊柱側彎、關節術後、燒傷後、類風濕性關節炎等。


內臟器官疾病

高血壓、冠心病、動脈硬化、慢性支氣管炎、肺氣腫、肺結核、哮喘、習慣性便秘、潰瘍病內臟下垂等。


代謝障礙病

糖尿病、肥胖、高血脂等。


婦科疾病

盆腔炎、痛經、子宮異位等。


禁忌

疾病急性或亞急性階段,全身狀況嚴重,運動過程中可能產生嚴重合併症(如動脈瘤),及癌症有明顯轉移傾向時,均不適宜進行醫療體育。


0 則留言

コメント


bottom of page